在沈千奴离开庄园后,庄园依旧照常运行着,炼铁厂的几个铁匠师父已经在昆木兰的带领下逐渐熟练掌握了百炼钢的技巧,成品产量开始稳定提升,这几个人的月钱升到了一个让学徒们仰望的程度。尤其是昆木兰,他不单是薪资水平最高等级的那一个,光是奖金,就够得上一个小主管一年的收入总和。
这个事情惹得人人眼红不已,炼铁厂里的众人是卯足了劲干活。
按照庄园里的规矩,把徒弟带成师傅能加奖金,或者技术有突破也会有奖金,昆木兰那样的天才只能望其项背,带徒弟出师却是用心耐性一点就有可能。铁匠们原本带着的徒弟和学徒们原本就十分努力,在奖金的刺激下,铁匠们也不藏私了,很快就带出了一批能独立造出百炼钢的新师傅。
木匠和瓦匠们都申请加入炼铁厂,宋和锦没有多加思考,就批准了他们的请求。
他们现在欠缺这方面的人手,木匠和瓦匠们的加入可以缓解不少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批铁矿石很快就消耗殆尽,急需补给。
俗话说做熟不做生,宋和锦让郭子铭带人再去联系那一个并州的司金校尉,看能不能再买一批铁矿石回来。
这次他们需要的铁矿石量更大,若是能与王家达成长期的合作意向最好。但是按照沈千奴临走之前所说,并州目前的形势十分混乱,也不知道那个司金校尉会不会趁机坐地起价。
不知道是不是受到军队的影响,自北方的援军离京以后,动乱的地方越来越多,京城附近的州县风声鹤唳,许多世家加强了部曲人手,在这种情况下,沈千奴带回来的五千寨民显得那么微不足道,毫不起眼。
但若是有人细看,他们一定会感到奇怪不已,如此多的人,庄园的主人却没有多少田地,是用什么养起来的?
要知道,在生产力低下以及粮种没有经过优化改造的封建社会,每养活一个人,与之相应的就要开垦田地,多则数十亩,少则十多亩,门阀世家依附者众多,所需田地更多,往往一镇、一县的土地都是为他们所有,通过荫庇特权,藏匿人口,建起坚壁堡垒,层层设防,部曲武装,盘踞当地,自成庞然大物,山高皇帝远,朝廷无力清缴,只能听之任之,任其壮大,而派遣到地方官员根本无力钳制,还要反过来看当地世家脸色行事。
如此恶性循环,世家大族占有的土地越多,依附的佃农、奴婢、部曲便越多,如清河东武城崔氏,名下奴婢便有数万人之多。
当世家势力大到皇室也忌惮的时候,朝廷更加不敢轻举妄动,反而会想方设法加以安抚笼络,或是升官,或是联姻,或是封爵,种种手段,只为保全山河日下的皇室地位。
各地门阀大族是同类,他们惺惺相惜,亦同行相轻。他们在自己的地盘坐大,势力扩张到隔壁,却又与隔壁的世家形成对抗,皇室在这种局面下,艰难地维护着微妙的平衡。
沈千奴走后,郭子铭便接手了兵营的训练工作。他听宋和锦的意思,是要让他带一队人去并州运铁矿石回来,当即就表示拒绝。
“将军曾经吩咐过我和魏猛,在任何时候,我们中须得有一个人守在你的身边。”
宋和锦听了,心头百般滋味杂陈,瓮声瓮气地道:“哼,说得比做的好听,他怎么自己就跑了!真关心我安危的话,怎么不自己守着我?!我又不是泥人捏的陶娃娃!没那么脆弱!哪用得着专门派人守着!”
郭子铭觉得宋和锦在责怪沈千奴,赶紧说情:“哎哎,将军他也是为了东家你。”他面上发苦,他一个大老粗不会安慰人啊,赶紧寻个借口溜了。
宋和锦看着郭子铭脚底抹油跑得飞快,不由得反省了一下自己,是不是又迁怒于人了。
这些日子他的脾气变得特别暴躁,几个主管来找他汇报工作的时候,都小心翼翼,谨小慎微的,全然没有了过去与他相处时的亲近平和。
他们的表现,搞得好像似乎一不小心,就会引得宋和锦发怒。
宋和锦与他们之间,明显有别起来。
过去沈千奴一直围绕在宋和锦身边,他没有察觉到这种距离感(主要是沈千奴表现得太自然和从容),沈千奴离开之后,两者之间少了一道挡板,地位上的区别便突显了出来。
这并不是一件坏事,地位上的权威可以驱使人们下意识地服从上位者的命令,无条件执行,有利于事情的决策和最大限度地集中力量办事。
但是这种地位上的权威,反过来促使宋和锦谨言慎行,行为举止都要注意分寸,尤其是传达信息的时候,更要注意措辞、语气和神态,免得给底下人传达了错误的信号,让他们多想。
沈千奴不在之后,那些个想要讨好他的人全都活络了起来,借着工作接触不着痕迹地恭维讨好,开始的时候宋和锦还没有多想什么,就觉得这些人说话真好听,让人听了舒服,等到说这些的人多了,才意识到别人是在故意奉承,顿时就感到极其无趣了。
宋和锦越回想越郁闷,沈千奴走了之后,好像做什么都不方便起来,不是缺了这个,就是工作上没人能跟得上他的思维,处处不顺心就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