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入了一颗巨石,在众人心海内激起惊涛骇浪无数。
狂风骤起,掀起漫天飞舞的枯叶,隐没掉了沈千奴脸庞上阴狠决绝的笑容。
古桑等人脸色一变,沈千奴话里的意思是……
精兵们愣了愣。
之后,狂热和兴奋在他们的眼眸迸发,每一个人的嘴角咧开,如同猎犬张开嘴巴,露出了森冷锋利的尖牙。
作为当事人之一的宋和锦对在外面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他正在地下最大的一个洞里,给即将出洞防守的士兵们上课:“……这游击战,最大的优势就是灵活性强,游动作战。说白了就是敌进我退,不逞一时之勇;敌退我进,使敌人不胜其扰,疲于应对,趁他们累要他们命!”
听课的士兵们手里拿着纸笔,认真地做着笔记。
宋和锦拿过桌子上的竹筒水杯喝了一口水,宣布下课。
士兵们恭敬地谢礼,之后列队鱼贯而出。
十分钟后他们还要到另一个教室上课,另一个洞(教室)很有一段距离,需得抓紧时间喝水和如厕,而开水间和厕所集中在另一个洞里,他们离开这个教室之后,直接在地道里快跑起来。
士兵们离开以后,宋和锦今晚的授课就全部结束了。
沈清赶紧把今天的宵夜拿过来,放到宋和锦面前。
最近宋和锦爱上了啃猪肉脯。因为匈奴人的突然到来,他们被迫在三日内宰杀了近万头猪,尽管低温天气可以冻住大部分猪肉,心灵手巧的妇人们还是心疼于丢弃的小部分猪肉。
刚好挖井工作告一段落,于是所有人齐齐上阵,腌的腌,烤的烤,烘的烘,熏的熏,各种烹制保存,这种酸酸甜甜又带着辣的猪肉脯就是其中一种,嚼劲适中,不柴不老,开胃又爽口,还有淡淡的甜味弥漫。
宋和锦半个多月前从屯留县返回洛阳的时候,还不知道匈奴军将至,就如沈千奴猜测的那样,光是得知世家们秘密搬迁,就让他大感不妙,赶回庄园后,第一件事就是让魏威去暗访朝廷大员们的动向,并把城里的书坊关掉,把所有人接到庄园里。
翠娘等人很是心疼,书坊的销量在近几个月大增,许多大户人家的管家们都到他们这里大批量购买,言是家里的少爷小姐们在外地寄居,日子十分无聊寂寞,打发他们回来买书以消遣时光。
而外地的富户人家子弟也对这些“大地方”来的表哥表姐们喜爱的读物很是感兴趣,也托管家一并给他们买些回来,分与各支各房兄弟姐妹。
宋和锦从翠娘她们说的情况里,侧面验证了自己的猜测。洛阳城的世家大族们,显然准备弃城而逃。
什么样的情况,会让这些只手遮天不可一世的世家们集体搬离洛阳城?
答案不言而喻。
战争。
而且是朝廷没有信心能打赢的战争。
整个国家都没有把握能打退敌人的战争,宋和锦不认为自己区区几千人能打赢。
所以他当机立断决定,要趁着大部分人还被蒙在鼓里,洛阳表面的平静还未被打破的时候,把自己人迁移至南边。
宋和锦这一年来赚了很多钱,把庄园里的几千人带走不是难事,但是庄园里的设施就搬不走了,尤其是前期安装的各种大型设备,几乎全都只能废弃在原地。
然而,与性命比起来,这些死物又不值一提,哪怕再心疼不舍,至多只能把各种能拆卸的小型关键部件带走。
所谓穷家富路不是没有道理的,他们在路上要带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吃的喝的,保暖的,炊具,药物,防身武器,帐篷,东山再起的物资,各种运输工具……
而且这个时代并没有多少平坦的道路,绝大多数时候只能靠双脚移动,遇上树木拦道、坑洼之处,运输的木车过不去,还得靠纯人力去拉……
搬迁工程实在太过繁重,而南迁的路上又注定无法太平,人员混杂,情形难料,容易走散。
宋和锦为此列出种种注意事项,还对人员进行了合理配置:以百人为一班,班分十组,每组十人,一组为基础单位,路上共同扶携,组长时刻注意点齐人数,防止组员掉队,中途休息的时候,一起吃喝,一起扎营过夜……
宋和锦考虑了各种情况后,便把各部门主管叫过来,打算结合各部门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行动。
然而他没料到的是,庄园南迁的这件事情,遭到了几乎是整个庄园主管们的反对。
他们舍不得抛下自己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基业,不愿意跟随宋和锦南下。
“主公,你带着孩子们走吧!我要留在这里,守着猪舍和田庄。”年纪最大的齐老头眼含热泪,充满褶子的菊花脸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我老头子也没有多少年好活了,我给你守着这里,等到战事平复,你再回来。”
昆木兰则是闷声闷气地道:“我给主公守着!齐老爹你吃了太多苦,如今子孙满堂,正该是享福的时候,你不该让他们黑发人送白发人。我是匠人,轻易不会被杀,大不了入贱籍,给官府做事,性命终归是无忧的。你们其他人就不一样了,你们都是这个地方原来的管事,不管日后谁接管了我们山庄,他们都会安排人手接收此处,一定不会留你们这些原管事性命,省得妨碍到他们。”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