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武乾帝:这日子没法过了!
“皇贵妃娘娘跟大胤女皇相谈甚欢,拉着她的手说了好一会儿的话呢。”
武乾帝顿觉心凉。
急忙往翊宸宫去。
宫内,皇贵妃娘娘正在命人准备东西,她打算在今晚的皇室宴会后,再举办一场赏花宴,把儿媳介绍给武乾有权势的各位诰命夫人,让她们都长点眼,敬重些。
宫中关系复杂,贵妃那儿难免会出幺蛾子,她已先提醒她们不要被人挡枪使,她们若是再被利用了,那她就权当她们是无视了她的警告,到时候就别怪她不客气了。
“爱妃在做什么?”
武乾帝先探她神色,并未将心中所想直接问出来。
“准备渊儿和容容的大婚啊,东西太多了,感觉半个月内不一定能准备出来。”
武乾帝撇撇嘴。
容容,容容,叫得那么亲热。
她都不怎么叫他的小名。
忍不住道:“他俩都是成过一次亲的人了,有什么可再办的,本来也没什么意思,你何必这般仔细?随便整整就得了!而且不是有礼部吗,你操心什么呀!”
他直接拿走她手上的小册子,随意的丢在一边。
拽着她两只手臂,近乎无赖的粘着她,双眸直视着她,“我是你夫君,你该把全部心神都放在我身上才对!”
他目光灼灼,黑黢黢的眸子亮得惊人,满满写着——“看我!看我!看我!”。
皇贵妃娘娘:“……”
皇帝如果不是幼年登基,或是很早就被封为太子,那么在他当皇子的时候是被划分了旗籍的。比如雍正皇帝在做皇子时就是镶白旗的,但他在即位后就不再属于这一旗了。
而且从康熙开始,无论是给他的兄弟还是儿子划分旗籍,都没有任何一个是属于上三旗的,康熙之后没有任何一个近支宗室是正黄旗。
楼上说的那些只能说正黄旗里有那些姓氏,但不是说姓那些姓的都是正黄旗。绝大多数的姓都是分散在各旗的,从姓氏是看不出旗属的,最多是某姓在某旗中分布的多少有区别罢了。
(1678~1735)(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清入关后第三代皇帝。满族,爱新觉罗氏,清圣祖玄烨第四子。康熙六十一年(1722)继位。年号雍正,习称雍正帝。在位十三年,庙号世宗。
清世宗年轻时跟从顾八代、徐元梦等学习经史,又与禅僧接近,稍懂佛学。曾随圣祖巡幸江南,朝佛五台山,秋狝热河(今河北承德),并奉命往祭曲阜孔庙、盛京(今辽宁沈阳)祖陵。清圣祖亲征噶尔丹,从征掌正红旗大营。康熙末年,同其他皇子争为储君。圣祖死后,他在步军统领隆科多帮助下继承帝位。世传他夺了抚远大将军胤禵的帝位,但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尚无定论。
清世宗即位时已四十五岁,加之前此的经历,使他比较了解世情,并具有丰富的统治经验。即位后,他在政治上采取多种措施以巩固自己的皇位。首先是消除异己,分化瓦解诸皇子集团,将胤禵从西北军前召回,加以圈禁。晋封胤禩为廉亲王和总理事务大臣。将胤禟发往青海西大通(今青海大通西北)。鉴于清朝没有行之有效的立储制度,常因皇位继承权产生争端,创立了秘密立储制度。雍正元年(1723),接受山西巡抚诺岷的建议,施行耗羡归公和养廉银的措施,以此限制、减少官员的贪赃舞弊和横征暴敛。二年,又针对康熙末年各地亏空钱粮严重,决定严格清查,对贪官污吏即行抄家追赃,对民间拖欠,命在短期内分年带征。三年,世宗以作威作福、结党营私之名,责令抚远大将军年羹尧自尽,同时削隆科多太保,后圈禁致死。并因此株连出汪景祺《西征随笔》案和查嗣庭试题案。七年,发生曾静遣其徒张熙策动川陕总督岳钟琪谋反的投书案,牵连到已故理学家吕留良,世宗遂大兴文字狱,以作为控制思想、打击政敌、提高自己权威的手段。同年,为适应西北用兵之需,始设军机房(十年时改军机处),选亲重大臣协办军务。军机大臣只能缮述皇帝命令,本身无赞画权,因而使皇帝更加集权于一身。他还在题本、奏本之外,命督抚布按等地方大员密折奏事,以加强皇帝对地方行政的控制。
在经济上采取了一些旨在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雍正二年,开始实行直隶巡抚李维钧提出的“摊丁入地”的赋役制度,同时宣布取消儒户、宦户,限制绅衿特权,使无论贫富力役负担比较合理。同时,为了解决人口日益增长所需粮食问题,更加严格地执行传统的重农抑末方针,鼓励垦荒,强调粮食生产,反对种植经济作物,并反对开矿和发展手工业。他注意兴修水利,除治理黄河、建筑浙江海塘外,命怡亲王胤祥在直隶开展营田水利,在宁夏修筑和疏浚水渠。与此同时,实行社会改革。雍正元年,下令削除山西、陕西乐籍,并命其他贱籍也照此办理。后来浙江绍兴惰民、安徽徽州“伴当”、宁国世仆、广东疍户、江苏常熟丐户相继开豁为良,从而打击了残存的蓄奴制度,对社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